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此间表示,两年前的松花江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水污染事故高发期;今年入夏以来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接连暴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水污染密集爆发阶段。
环保总局再次动用“杀手锏”
针对当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国家环保总局自7月3日起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部分水污染严重企业实行“流域限批”。这也是环保总局第二次动用手中最大限度的行政处罚手段。此前,环保总局曾对河北省唐山市、山西省吕梁市、贵州省六盘水市、山东省莱芜市,以及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国电等四大电力集团实施过“区域限批”的行政处罚。
据介绍,环保部门之所以再次动用手中最大行政处罚权这个“杀手锏”,是因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今年1-4月份全国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流经上述限批城市的水质多数为重度污染。如长江安徽段的巢湖全湖平均为Ⅴ类(V类水已不能和人体接触,劣V类水更是丧失基本生态功能);黄河支流渭河的渭南市、淮河支流沙颍河的周口市的国控断面今年前4个月的监测结果全部为劣Ⅴ类。国家环保总局近日对海河和淮河流域干流和支流67个断面水质抽样监测结果显示,全部为劣Ⅴ类。更为严重的是,此次限批流域的饮用水安全也存在极大隐患。如巢湖每年夏季出现蓝藻,目前一些企业仍在排放大量氮、磷污染物,加大了蓝藻继续大规模暴发的风险;2007年5月,安徽蚌埠市5个排污通道超标排污严重,直排淮河,环保部门现场检查发现,在淮河已形成1公里长的泡沫带,COD浓度超过标准9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金星纸浆股份有限公司在2006年4月发生50万立方米造纸污水池坍塌,因无防渗措施,已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直接威胁黄河水环境安全;山西河津市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在其区段内的汾河水超过Ⅴ类标准3.57倍的情况下仍拖而不建;海河的主要支流河北子牙河水体墨绿、气味刺鼻、生物绝迹,十多年水质未见好转,已给沿途13个乡镇、119个村庄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危害。
村民跪地求环保总局官员治污
直到今天,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副局长熊跃辉还对发生在安徽蚌埠鲍家沟的一幕记忆犹新:听说国家环保总局检查组来了,一群当地百姓跪在他面前,目的只有一个,请求治污!
5月26日,熊跃辉参加的检查组到达现场时,鲍家沟正在开闸放水,闸下至淮河形成的厚厚泡沫,浩浩荡荡足有1公里,污染状况触目惊心。当地村民为了污染问题已经上告了10年,“市里来查过、省里来查过,可就是不断地查不断地排污”。国家环保总局此次公布的被限批城市环保违规情况中称:当地村民纷纷表示已对当地政府的治污工作失去信心,并向检查组下跪,请求督促地方政府切实解决问题。
企业的“三不怕”和政府的“三不查”
针对当前屡查不止的环境违法问题,熊跃辉总结出了“三不怕”和“三不查”。
第一个不怕是现在很多企业不怕环境监察。企业后面有政府撑腰、有官员作保护伞、有地方行政保护,“环保部门能把我怎么样?”第二个不怕是不怕行政处罚。我国现行的《环保法》颁布于1989年,“处罚力度小、手段软”。企业违法排污,环保部门最多罚10万元,而且根据法律规定,每月只能罚1次,满打满算一年才120万元,这还是在企业自觉、按时地缴纳情况下。熊跃辉说,“有的一年才罚七八十万元,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企业根本就不怕行政处罚。”第三个“不怕”是不怕给老百姓造成损害。“你去投诉啊,反正地方也不能处理我。”
排污企业的“三不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别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三不查”:老百姓不上访不查、媒体不揭露不查、高层领导不批示不查,老百姓的环境诉求得不到重视。
环保部门的权能太有限
7月2日,潘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语气颇显无奈:不管是“区域限批”还是“流域限批”,都只是比以前的环境执法手段略狠一些而已。但和现在的严峻形势比真是相差太远了。然而,这是现有法律政策框架中环保总局能动用的最大限度的行政手段,再狠一些的我们没有了。”潘岳坦言:“对于这些举措能否扭转地方政府‘先污染后治理、先积累后发展’的思路,我并不乐观,因为环保局的权能太有限。5年来,执法行动的时候,见到多少大污染企业挂的不是由当地政府‘重点督办’的黑牌子,而是‘重点保护’的红牌子。就是这次‘流域限批’行动中,环保总局检查组在安徽铜陵市经济开发区的金威铜业检查时居然遭到拒绝,出示了执法证后,企业仍称必须有‘内部人’带领方可入内,检查组最终还是没能进去!连代表中央政府行使权力的环保总局都进不去,由地方管辖的地方环保部门能进去吗?老百姓能进去吗?”
为何走不出“年年治污、年年污染”的怪圈
潘岳认为,环境指标一天没有真正纳入官员考核制度,就一天不能杜绝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短平快的政绩,和一些追求暴利的企业结合起来,不顾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乱上煤电、化工、钢铁等重化工项目,用人民的健康换取极少数人的特殊利益。不改变以GDP为核心的官员考核制度,不问责造成重大环境事故的官员,这种现象就不能被阻止。年年治污,年年污染。“为什么我们发起了这么多行动,花了这么多的钱,下了这么大的决心,仍然逃脱不了这个怪圈?”潘岳说,“老百姓在问,我们自己也在问。”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目前‘垂直分级负责,横向多头管理’的流域水环境保护体制上存在重大缺陷。这样一种分割管理方式直接导致“责、权、利”的不统一,争权不断,推责有余。国家环保总局希望能从此次“流域限批”开始,探索一条能将行政手段、市场力量、公众参与结合起来的流域污染防治新思路。即:首先要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将环境指标真正纳入官员考核机制。其次是建立跨部门跨流域的统一综合治理机制。三是建立公众参与的环境后督察和后评估机制。四是建立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结合行政与市场的力量来遏制污染恶化趋势。